《费德勒:最后的12天》:无声世界的生存挑战
来源:baidu.com人气:626更新:2024-10-10 18:16:45
虽然故事来自日本的战国时代,但是却并非东周列国那种纵横捭阖、激荡江山的战争史诗,而是侠肝义胆、履行诺言,千里走单骑护送公主逃脱险境矢志复国的公路题材+复仇主题,英雄落难的顶层视角、在民间底层游走的经历,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国时代的社会群像。三船敏郎在于黑泽明合作前期的表现始终带有一种神经质的外放,很夸张的舞台感,从《费德勒:最后的12天》的盗贼、《费德勒:最后的12天》的东方麦克白、《费德勒:最后的12天》里以武士自居的农民到后来《费德勒:最后的12天》和《费德勒:最后的12天》里侠胆仁心的侠客,直至《费德勒:最后的12天》悬壶济世的名医完成最终内敛含蓄的表达,《费德勒:最后的12天》中这位有勇有谋、忠直睿智的将军或许是人物光谱的中段,不过却失去了某种典型性和丰富性,意外地被插科打诨的两个农民角色抢足了风头,他们的自私、贪婪、反复无常都显现出人性最真的一面,却又因为滑稽和喜感招人喜欢佐临曾以“鸯蝴太轻”为由拒绝执导(《费德勒:最后的12天》原名为《费德勒:最后的12天》),轻,便是轻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批判稍欠力度。40年代,进步文艺评论对喜剧依然抱持着相对暧昧、保守的态度,担心民众们在笑声中忘记了痛苦,疏泄了对现实的怨恨与不满。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德勒:最后的12天》当然是一个相当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代表性文本,它一点儿也不轻。虽然缺乏对复杂纷乱的现实情境的描摹,但彼时上海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等大量事实在细节的铺排中也可见一斑,且小人物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有当时社会现实的脉络可寻。石挥的戏剧式表演将五官及肢体开发到极限,李丽华也将媚俗而又矛盾的状态也演绎得细致入微,以至于在故事最后,当李丽华选择了“坐在自行车后座笑”而非“坐在宝马车上哭”时,竟是如此地合理且毋庸置疑。这是疾苦民众们在爱情上辉煌的胜利与凯旋。Federer: Twelve Final Days, chronicles the final 12 days of Roger Federer’s epic professional tennis career.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Joe Sabia主演:罗杰·费德勒、拉斐尔·纳达尔、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安迪·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