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一百》:无声世界的生存挑战
来源:baidu.com人气:1259更新:2024-10-08 18:09:00
佐临曾以“鸯蝴太轻”为由拒绝执导(《血腥一百》原名为《血腥一百》),轻,便是轻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批判稍欠力度。40年代,进步文艺评论对喜剧依然抱持着相对暧昧、保守的态度,担心民众们在笑声中忘记了痛苦,疏泄了对现实的怨恨与不满。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血腥一百》当然是一个相当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代表性文本,它一点儿也不轻。虽然缺乏对复杂纷乱的现实情境的描摹,但彼时上海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等大量事实在细节的铺排中也可见一斑,且小人物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有当时社会现实的脉络可寻。石挥的戏剧式表演将五官及肢体开发到极限,李丽华也将媚俗而又矛盾的状态也演绎得细致入微,以至于在故事最后,当李丽华选择了“坐在自行车后座笑”而非“坐在宝马车上哭”时,竟是如此地合理且毋庸置疑。这是疾苦民众们在爱情上辉煌的胜利与凯旋。7/10。回忆主题造成了时空上的破碎,哀怨愁人的记忆不经意中涌上心头,宛如一幅不清晰的拼图。长镜头带有胶状的凝滞感,同时楼梯的意象反复运用,它阴沉安静,既是敏感的童年里隔绝他人的独处空间,也是家人同甘共苦、热闹集会的空间连接处,窗框形成的画中画咀嚼着烟花、飘雪的乐趣,风景犹在而坐在窗前的童年消失无影。喜欢反轴线和切割构图的手法:巴德在家中楼梯的单杠上荡秋千,画面向左侧顺着电影院的光束、教堂的座位对称地移动,人群坐着或起身一致头朝左,空间延伸至毫无人情味的课堂时学生却头朝右,默默注视的俯拍再回到最初的场景已物是人非,回环的时空结构浑然一体;结尾画面被分割成两部分,煤矿开顶窗形成的粉尘热气散发到门后哭丧着脸的巴德,随后叠印为砖墙大门,环摇结满蛛网的屋子再上升至和伙伴凝视长日将尽,影像如诗歌般的含蓄。聚焦于《空战群英》中几个人物和现实飞行员的真实故事。从珍珠港事件的震惊到欧洲胜利日的喜悦,《血腥百人》记录了一群年轻的美国人民在国家和世界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所经历的一切和取得的成就。